查看原文
其他

从街巷名看东台的人文记忆。

2014-09-21 东台记忆 微东台

一条巷子,一个街名,一段平平仄仄的人文历史,翻开旧时光,但见青砖、小瓦,数爿屋舍,一条条小巷蜿蜒地向远方延伸,延伸,如诗般韵味久远。

街名被人们称为城市的“化石”。我市历史悠久,作为一座城市的文本标志——街名,也已几度沧桑,直接、简单、无声地标注着城市的“前世”与“今生”,反映了我市政治的变化,留下的是经济发展的痕迹,同时也遗存下我市民风流俗之掌故,并以精巧的角度和方式张扬着独特的城市个性  

7月15日,经征求多方意见、组织专家论证,我市城东新区、城南片区和主城区部分道路新的命名出炉,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市区地名数量骤增,路、街、巷、小区名称如雨后春笋,地名管理部门把台城行政区域内的开发区、郊区的各类路道、居民区名称纳入管理范围,如今台城地名总量已达500多条。

阅读东台的街名,你会发现,一个个街名,竟承载那么多的记忆和故事,一个个故事拼接起来,就是一部城市发展史。

翻开我市的市区地图,东坝路、北关路、犁木街、顾家巷、陆家滩……一个个富有历史意义的街名跃然在目,寸寸光阴,在这些小小的街名上凝聚,一看便能遐想万分,是的,单是看到这些街名,就读懂了东台数千年的历史。

在台城,不少的街道,都几易其名,每一次街道拓展,街名变迁,都有着一个生动的故事。台城的前身由东台场和何垛场组成,建国前后,台城各处地名相对稳定,地名主要以街巷为主,据相关记载,当时的东台场包括4街、6铺、99巷,街有东街、西街、北街和鼓楼街,街名讲究对称;铺以序号排列,即头铺、二铺、三铺……何垛场包括5街、4坊、110巷。街有彩衣街、寺街、毓秀街、宁树街和新胜街,坊以金水、启民、太平、拱辰得名……在只有七平方公里左右的老城区,纵横着无数的小街小巷,这些巷陌,或长或短,曲曲弯弯,首尾相连,一幅巷城的生动图景在这些巷名上徐徐展开。

主城区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街名变迁,发生在文革时期,那个年代,破旧立新成为最时髦的用语,台城的一些主要路道也纷纷改名,鼓楼路改成了红旗路、东坝路改成了立新路等,地名淹没在红色的海洋中。然而这样的地名并未维持太久,文革过后,全县开展了一次地名普查,这些地名又还原了本来的面目。这次调查,《东台镇志》有着记载,翻开这本泛黄的案卷,书中有着这样的记载:“我镇所属台城的街道、路、巷、桥等地名,历史上没有精确的记载。1980年镇政府按照上级要求进行了地名普查工作,全镇共有巷215条。”而在此次地名普查之后,我市也对一些不雅的街巷名进行了调整,如“裤裆巷”更名为“磨担巷”,“沈家呆巷”更名为“沈家巷”。当时主干道主要有人民路、鼓楼路、东坝路、宁树路等,巷子有215条,基本集中在老城区。而在这次地名普查时,新命名了一批主要骨干路道名称,如新东东路、新东西路、新东南路、新东北路、公园路等,新东路名称取建设新东台城之意;一些新形成新命名的次干道名称也几经反复,如农贸路、农商路分别更名为永康路、新民路等。

随着我市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街名也见证了台城的跨越发展。2006年,我市再次对市区一些路、街、巷进行了命名及更名。此次道路起名易名不“图大唯洋”,而是力争体现地方文化底蕴。原新东路更名为海陵路,原新东西路更名为望海路,而原东进路也被更名为范公路等。

  随着城市版图的扩大,一些新增地名也出现在了我市的城市版图上。今年,我市又对市区内部分道路进行了重新命名。科创路、东湖路、汇智路……城东新区的道路命名突出高新技术区、现代物流城等特点,以良好的人居环境为特色,以产业功能为主体,同时结合命名道路所在区域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玉兰路、海棠路、香樟路……城南片区的道路命名以“宜居家园”为主题,采用花卉、树木名称命名,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主城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命名道路较多。近几年新建或扩建道路比较分散,很难形成体系。因此本次集中命名仍以命名道路所在区域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特点为主。如庆丰路、祥和路等。

作为城市的人文符号,街名是其凝固的自传。阅读我市的街名,很多时候就是在阅读一个个有趣的历史故事,一首首诗,一段段民俗风情。

一条巷子就是一个地标,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就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走在宽阔的鼓楼路上,入耳是鼎沸的人声,入眼是川流不息的车辆,穿过光阴,似乎听见鼓声阵阵。鼓楼,更鼓之楼,时光追溯到明崇祯五年(1632),泰州分司湖广人周际明在当时的城区中心,也就是现鼓楼路与东坝路的交接处,主持修建了一座鼓楼,时为更鼓安放之处。鼓楼高约25米,宽8米,上下两层,为砖砌单翅阁楼,有南西北三门,东进口为登楼木梯,翅阁楼顶盆为风火铜所铸,竖有剑头朝上的宝剑三把,楼前有匾额,上嵌“声闻四达”四个金色大字。旧时东台曾有“揽胜必登鼓楼,妙在斯楼”之说。而今,鼓楼不在,然而,鼓楼这个称呼却一年又一年地沿用了下来,凝聚了数百年光阴。

在鼓楼路中巷,曾有一条出名的小巷——石榴巷,顾名思义这是一条以一棵石榴树命名的巷子。过去这里出名,因为这是名人辈出的巷子,东台名人文史学者吉诚、清咸丰年间翰林季龙图、教育家马坤生先后在这里居住过。近现代出名,则是因为这里有一栋大楼——沈氏大楼,位于石榴巷1号的沈氏大楼,为清咸丰四年(1854年)安徽盐商顾某所建,民国八年(1920)为东台著名大律师沈斌、沈淦兄弟俩买下,后命名沈氏大楼。沈氏大楼以天井为中心,三间两过厢构成长方形双楼层内向四合院,在中进门楣上方墙内嵌有“西园”篆刻大理石石刻一方,老宅虽经百年岁月,但留给人们的仍是无限魅力,现如今,人们依然可以一睹老宅风貌,只是老宅已经移建到明清街,作为周巍峙王昆艺术馆,为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如今的人民路南侧,有这样一家茶馆,名曰“听雨阁”。茶馆,隐映在茂密的树从中,古色古香的建筑,平添了几分雅致。进门上楼,倚窗而坐,眼前是苍翠的绿树,树下是书摊和果摊。品一杯香茗,听几首筝曲,不觉中想起“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的意境,生活的节拍在这里慢了下来。“听雨”一个多雅的词,驻足而立,空中仿佛有了滴滴答答的雨声。而曾经,也就是在这里,也真的就有一家茶馆叫做“听雨”,因为这个茶馆,茶馆所在的巷子,也被称作听雨巷。清末民国初,这里有户刘姓人家在巷口开“听雨”茶馆,想必茶馆老板亦是一个有雅趣的人。然听雨巷出名则是因为“仿来书场”,旧时“仿来书场”多次邀请王少堂、康少华等名艺人来此开讲评书,周围居民、个体手工业者经常集此听书解乏。听上了年纪的老台城人述说,以前“听雨巷”的位置大概位于现在新桥小区的位置,探访其中,古巷的影子已然无存,但时至今日,在同样的位置上,这座叫做“听雨阁”的茶楼却给人以无限遐想和回忆。

街巷的命名也别有一番情致,它和我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民生密切相关,几乎每个街名都能从侧面折射某段时期,某个地点的生活片羽。

西溪晏溪河北侧的犁木街,原是一条犁木专卖街,现为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相传,从元末明初年代起,这里就有少数人家经销加工犁木,而且声名鹊起。据史载,到晚清的时候,这条小街上40几户人家都从事犁木生意。前店后家,前铺后库,家家门庭若市,户户生意兴隆。犁木街上加工、生产出来的犁木货真价实,买卖公道,尤其是质量,为同类产品中的佼佼者,成为苏北里下河地区的“名特优”产品。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犁木街的产品除了耕田的犁而外,还有各式种田、扬场的农具,脚踏水车上的各种主、配件,风车上的各种主、配件,品种数量大大小小有几十种之多,四乡八镇的人们纷纷到犁木街上购买,并且以买到为满意。西溪犁木街成为一条特色街后,声名远播,就连兴化、高邮、宝应、邵伯、江都、金湖、盐城、淮安等地的商客、农户都到西溪来订货、加工、洽谈。犁木街上生意兴隆的景象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虽然以后各家店铺逐渐转产、歇业,但犁木街为农服务的贡献却永远记在人们心头。

在百盛广场的北侧,有一条名为寺前街的巷道,很多年轻人都不知此名从何而来。寺前街,顾名思义,也就是寺前的一条街巷,是的,这里曾经确有一座大圣寺,香火袅袅,保佑着百姓的安康,而今寺庙不在了,但人们依然记住了“寺前街”这个巷名。我市佛教历史悠久,不仅有西溪汉寺、唐塔,老台城七里区域之外,亦有很多的寺、庵、庙。台城号称拥有十三丛林、七十二庵堂,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但老人们对于这些庙、庵依旧记得。记得的原因,还在于他们的名字,这些名字很多做了巷名,一些甚至还在沿用。悠久的佛教历史,使得台城的不少巷子有着浓浓的香火味,点上一炷香,许下一个心愿,弥漫在巷子里的是一份虔诚。不少上了年纪的老台城人至今还有这样的习惯,每个月的初一十五,还有一些重要的佛家节日,都要去离居住地较近的寺庙上香。

而今,看看台城的这些街名,海陵路、范公路、红兰路、东亭路、宁树路、鼓楼路、望海路、金海路、北海路等,这些地名无不反映出我市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学府路、康复路等以地理位置为特征命名,易记易找;泰安、祥瑞等以吉祥词汇命名的地名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也有许多地名以花卉、树木命名,彰显区域特色,如双梅、双竹、银杏、石榴、木兰等,这些街名像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东台的城市版图上,构筑着我市独特的人文景观,而通俗且直接的命名方式,则让人们以“顾名思义”的方式,轻而易举地走入市民的记忆深处。

一个个街名,构筑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那些依然熟悉的街名留给人们以怀念和想象,那里曾是我们为之奋斗、走向成功的地方;那里是我们寻找幸福、寻找花开的地方……

  随着城市的发展,有些街名已经真的就成为历史了,被其他名字代替,但是它们依然保存在人们的记忆中,翻开它身上的旧时光,便可品读那段时期的那段生活。

在我市,普通百姓的生活依然是延续着扬州、泰州一带的生活方式。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这样的生活方式,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街名中得到体现。

宁树路95号,“新三元酒家”。一个“新”字,让人不由得去对照,对照曾经的那个“三元酒家”,以及酒家所在的巷子“三元巷”,那是台城人记忆中极为熟悉的一个地方。

老的三元酒家是很多老台城人早餐的处所。民国二十二年,潘氏在这里开了一家“三元酒家茶馆”,取名“三元”,寓意连中三元。茶馆所在的巷子也因此得名“三元巷”。彼时,三元巷的“三元酒家茶馆”和东台的“张复盛”“红兰别墅”一样,都是久负盛名的老字号茶馆。和一些生意隆盛的商铺一样,三元酒家茶馆的地理位置也颇佳,它位于宁树街东首的喇叭口上,距西十字街仅一箭之遥,西侧是著名的裤裆巷,与对面的火星庙巷、工人文化宫、总工会、镇机关及纺织品公司等隔街相望。优越的地理位置,自然为茶馆增色不少,然而真正让这里出名的则是鱼汤面和五丁包子。

东台人爱吃鱼汤面,三元酒家茶馆的鱼汤面汤色乳白,不腥不腻,以油炸黄鳝和薄片咸肉做浇头,把面条的柔和和炸鱼的酥脆相结合,相得益彰,为人称道。这里的肉包也是远近闻名,包子油而不腻,软而不散,肉馅选用上等精肉,只用手工制作,配点姜葱汁和芡粉,蒸熟以后肉香扑鼻,体型硕大。采访景范小区的老居民,他们至今都记得三元酒家包子、汤面和干丝的味道。去三元酒家必须早起,因为每天都很忙碌,特别是想买肉包和三丁包,正常情况下不排号是轮不上的。不少人去乡下或者去外地探亲,都会捎上几个三元酒家的包子。

而今,“三元巷”已经走进了历史,但在原来的地方,找到一样名称的早茶馆,吃着地道口味的鱼汤面,也是一番别样的享受。

皮包水即洗澡,台城还有不少街名是以浴室名命名的,因为浴室,不仅仅是洗澡的地方,更是台城人文化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现在各式时尚的浴室琳琅满目,洗澡已经成为一种享受。但在解放前,甚至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洗澡还是件比较难的事情。尽管难,但台城人还是喜欢这种生活,晚上让皮包在水中,缓解一天的疲劳,泡个热水澡回家睡觉。曾经在我市记载在册的200多条巷道,有10多条是用浴室的名字来命名的,如清一池巷、天泉巷、浴沂巷、曲江巷、小堂子巷、玉福巷、东台浴室巷、中堂巷、大塘巷、堂子巷、干香泉巷等等,从巷子的名字,我们就不难看出,台城百姓对于“水包皮”文化的重视。

“微东台”--东台手机门户,有公众号“wdt13655110705”和“手机客户端”两个平台。我们致力于更诚信、更透明、更公正的独特视角,让您的生活更精彩。关注东台就关注“微东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